新华社上海5月18日电(记者孙丽萍)5G+AR技术,让河南卫视春晚节目《唐宫夜宴》舞火爆出圈,很多网友为此@河南省博物馆“一定要去实地体验‘博物馆美妙夜’”;三星堆考古开掘全程直播,令亿万网民追捧,热议青铜纵目面具与外星文明……
2021年的我国博物馆“出圈”事情,无独有偶,都与科技紧密相连。第45个世界博物馆日到来之际,世界博物馆协会确认2021年的主题为“博物馆的未来:康复与重塑”。一向以看护人类陈旧文明为职责的博物馆,怎么携手科技、拥抱未来?

(图片与内容无关)
“云游”博物馆,穿越时空玩转前史
今年年初,一场《唐宫夜宴》舞让河南博物馆火爆出圈!十几位小姐姐浓妆艳抹、娇憨可人地联袂赴宴去,而真实的“主角”却是虚拟背景中的许多国宝级文物——莲鹤方壶、妇好鸮尊、贾湖骨笛。
其实,在节目中担任“气氛组”的,还有很多精美非凡的字画——《簪花仕女图》《捣练图》《明皇幸蜀图》《千里江山图》《备骑出行图》《树下美人图》《侍马图》……
业内人士指出,5G+AR技术应用于博物馆策展和展陈展示,让人们穿越时空,实现了“人在古人画中游”的梦想。数字技能不只能够让人们为所欲为“云游”博物馆,还能够“无中生有”“以假乱真”,创造出虚拟与现实融合的网络时代文明体验。
今年四月间,一场名为“丝路美地”的数字敦煌展活动,作为我国敦煌活动年开幕的重磅展览,引发世界关注。形神兼备、绘声绘色的塑像和壁画,向观者叙述著名的佛经故事。行走于满目绚丽的艺术宝窟中,人们会惊奇地发现:这一展览是高科技仿制款,几乎能够乱真。
湖南省博物馆则用AR、VR、三维印象制作等技能,再现了宋朝人的“慢日子”。伴着悠扬的古琴乐曲,宋朝文人雅士呼朋引伴、游山玩水、赏花饮酒,好不惬意。据悉,这个360度全景线上虚拟展厅里,细细数来竟躲藏了 80余件文物。在高科技加持之下,人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不再是熟睡缄默沉静的文物,而是活色生香、触手可及的前史与文明。
未来博物馆,具有“智慧脑”可期
计算显现,到2019年底,我国存案博物馆数量达到5535家,比上一年增加181家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我国均匀每两天新增一家博物馆,达到25万人具有一座博物馆,全年招待观众10.22亿人次。
但是,新冠肺炎疫情给快速开展的博物馆职业带来巨大应战。疫情期间,全球博物馆因防疫需求而不得不闭馆,或严格控制人流。“云游博物馆”一时成为人们一起的强烈需求,也对博物馆的数字化水平提出了应战。
未来博物馆无疑应该是智慧的。但博物馆“登云入网”,并非只在前端和展厅。
早在2018年,由上海博物馆建造的一个国内首创、全面根据数据的博物馆数字化办理渠道就现已投入运用。据介绍,这个体系、能够收集上海博物馆从藏品、客流、传播作用到文创产品销售的数据,衔接人、物、馆,相当于让博物馆具有了一个“智慧大脑”。
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明,这个数字化办理渠道的搭建,将成为上海博物馆探究让文物“活起来”的新路径,也为上海博物馆东馆迈向世界顶级的我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探路。
与此同时,博物馆作为文明看护者,一向承担着维护和修复文物的重任。而文物修复中的科技含量现在也越来越高。在上海博物馆文物维护科技中心,热释光测定时代仪、X荧光分析仪、高光谱检测仪、离子色谱仪、激光清洗机等很多科技配备在为国宝文物保驾护航。
灿烂中华文明,转化为一场又一场文明盛宴
未来博物馆长什么样?它一定能够无缝衔接当下和前史,让人类文明所有熠熠生辉的重大时间都得以重现,甚至能够让我们参与其中。
在全球范围内,博物馆左手科技、右手文明、拥抱未来,正在兴起新的浪潮。我国“十四五”规划大纲提出,未来将“推动公共图书馆、文明馆、美术馆、博物馆等公共文明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开展。”
不过,尽管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技能现已遍及成熟,许多博物馆都已展开了三维数字化收集工作,但数字化收集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,数字化运用和维护才是难题。围绕博物馆数字化工程,配套资金和高科技人才的缺乏也成为制约瓶颈。
有网民吐槽:“看过某省级博物馆数字化展陈,内容太粗糙!价值连城的国宝,被数字化以后反而像赝品……”“要真实还原文物前史状况与容貌,需求真金白银投入,需求极高精度的数据。博物馆数字化工程应该精雕细镂,不能唐塞凑合,徒有形式。”
博物馆是维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,是衔接曩昔、现在、未来的桥梁。怎么让文物活起来、火起来,不只依靠科技手段,更需求深刻理解文物所蕴含的文明内在,需求很多精彩纷呈、“脑洞大开”的创意。
“未来的博物馆应以内容为王。怎样把知识性、娱乐性、互动性很好地结合起来,是博物馆开展下一步打破的方向。”一位资深文博人士说。
未来博物馆并不遥远。跟着我国博物馆科技实力的增加,人们或将在云上云下参与王羲之的兰亭雅集,登上苏轼的扁舟夜游赤壁,旁观李白醉吟“云想衣裳花想容”……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,将在博物馆中转化为一场又一场文明盛宴。